行走中原糧倉 踐行青春擔當—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子漯河行:一堂行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

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將課堂學習與鄉村實踐緊密結合,在鄉村振興大舞臺上建功立業,8月11日至15日,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"食匯漯河·賦能新科"社會實踐隊伍由學院副院長李巨秀教授帶隊奔赴"中國食品名城"河南漯河,開展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活動。通過深入產業一線、走訪鄉村社區,學子們切身感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澎湃動力,見證了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。
智能制造:觸摸食品產業轉型新脈動
在雙匯第一工業園,全自動智能化生產線讓學生們驚嘆不已。從屠宰分割到深加工,全程自動化操作不僅大大提升了效率,更確保了食品安全。"這就是'新質生產力'在食品領域的具體體現!"同學們在參觀后感慨萬千。
衛龍美味透明工廠內,標準化、數字化的辣條生產線徹底改變了同學們對傳統食品加工的認知。而在中原食品實驗室,科研人員聚焦功能食品研發與"卡脖子"技術攻關,展現了食品科技創新的無限可能。
"微生物發酵不止于課本,更成就年產值數億的大產業。"在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實踐團領隊李教授表示,"這讓我們更加堅定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,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。"
科技賦能:探尋鄉村振興的"漯河答案"
在臨潁縣王崗鎮水牛宋村,智慧農業系統正在深刻改變傳統種植模式。通過推廣的"麥椒套種"模式,配套建設4座大型冷庫和電商平臺,當地形成了完整的辣椒產業鏈,如今400畝直播基地訂單不斷,小辣椒真正走向全國。
"傳感器代替了老農的經驗,大數據指導種植決策,科技真正讓土地生金。"帶隊教師李教授在聽水牛宋村支部書記講解時感嘆道。
從半坡朱村的生態農業合作社,到南街村的集體產業模式,再到漓江路社區的黨建引領治理經驗,同學們看到了科技賦能、制度創新如何讓鄉村振興從藍圖變為現實。賈湖遺址博物館中,七千年前的農業文明與現代化農業產業園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,讓同學們深切體會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與創新。
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:青春與鄉村的"雙向奔赴"
"這次實踐讓我們真切體會到'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'的深刻含義。"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王同學在分享會上說,"我們看到科技如何帶動農業增值、產業如何反哺農村發展,這比任何一堂課都來得生動深刻。"
五天的行程,從車間到田間,從實驗室到農家,實踐團不僅帶回了沉甸甸的調研報告,更收獲了對國情農情的深刻認識。當地村民表示:"大學生們的到來,不僅帶來了新知識、新視角,更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新思路。"
此次漯河之行,是高校學子深入基層、了解國情的生動實踐。隊員們表示,將把調研成果轉化為學習科研的內在動力,未來要更積極地投身鄉村振興事業,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。
來源: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
作者:李昀晏
指導老師:李巨秀 張楠春
編輯:李慧宇 審讀:趙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