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學生眼里有光腳下有路——記漯河二高教師張瑞麗

“同學們,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,也少有碰巧的成功。別再等待,也別怕進步緩慢,要相信厚積薄發……”8月12日上午8時,漯河二高二(3)班班級微信群里,班主任張瑞麗的消息準時彈出。這份帶著暖意的鼓勵,加上她隨后的線上答疑和學習指導,成了假期里學生的“鬧鐘”。
1999年,張瑞麗從河南大學畢業,目前已在三尺講臺深耕二十余載。作為中學一級教師、市級骨干教師,她始終以踏實進取、求真務實為座右銘,在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中探索創新,用熱愛與堅守詮釋著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”的真諦。
“課堂不是教師的‘獨角戲’,而是學生的‘大舞臺’。”張瑞麗說。作為語文教師,她積極踐行學校“真?美課堂”理念,將“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”作為目標,讓語文課堂煥發別樣生機。
她的課堂從不缺創意。課前三分鐘的美文分享、社會熱點評論,拓展了學生的思維;《雷雨》《茶館》《竇娥冤》等課本劇表演,讓書中的經典人物“活”起來;情境化教學設計,讓枯燥的文言文變成生動的故事。“張老師的課像尋寶游戲,每次都有新發現。”學生的評價道出了課堂魅力。
作為高二語文備課組組長,她不僅深耕課堂,還帶領團隊共同進步——組織集體備課、開展公開課評課、研討踐行“真?美課堂”理念難點……在她的推動下,高二語文備課組形成了共研共進的良好氛圍。
她關注高考動向,每周精選練習試卷,收集最新作文素材,考后細致分析學情,讓教學更具針對性。她所帶班級的語文學科成績,多年來始終在學校名列前茅。
作為班主任,她創新采用小組管理模式,將全班劃分為7個小組,以公正考核、獎罰分明為原則,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。更重要的是,她引導每名學生制定高中長遠目標與學期階段目標,明確趕超對象,讓努力有了清晰的方向。
在教學中,她堅持“抓兩頭、促中間”育人理念,為學生的每一次進步喝彩,也會在學生受挫時及時安慰;她能敏銳察覺學生的思想波動,用耐心談話、真心關愛為學生驅散迷茫。一名學生說:“張老師辦公室的門總是敞開的,手機24小時開機。無論學習難題還是生活煩惱,我總能在她那里找到解決方法。”這份愛,讓班級充滿凝聚力。她所帶的班級多次獲評學校文明班級、優秀班級。
“愛就是最好的教育。”這是張瑞麗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她二十余年教學生涯的真實寫照。她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,對待犯錯的學生,從不一味地批評,而是引導學生認識問題。她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,從不吝嗇贊美,讓自信的種子在學生的心底發芽。
假期里,她每天分享勵志短句、線上答疑解惑,用“不打烊”的陪伴,詮釋著“教育無假期”的責任和擔當。“我最大的成就感,就是看到學生眼里有光、腳下有路。”張瑞麗說,她將懷著一顆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,繼續耕耘。
文/圖 漯河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曉玉
校對 曹 華
統籌 周鶴琦
審讀 李 勝